当前位置: 首页 > 决策咨询 > 智库建设

关于实现钢渣“零排放”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7-13 点击量: 2787
字体:[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2019年我国粗钢产量为9.963亿吨, 2020年将超过10亿吨(以上数据均不含我国台湾岛),全球占比超过50%。其中,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大宗固体废弃物--钢渣,约占钢产量的10%-15%,即1-1.5亿吨。如全部作堆存处理估算,占用土地面积将超过10万亩,而处置不当又会造成环境污染。 

     一、钢渣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钢渣综合利用率的统计值虽高,但实际资源化利用并不乐观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统计部颁布的《中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统计月报》表明, 2018年我国钢渣累积利用率为97. 1%, 2019年累积利用率为98.91%。经调查,由于统计范围内企业大多仅把钢渣将金属铁回收后的尾渣交由其他单位拉走即视作利用而计入“累积利用率”,若按追溯到作为产品的实际资源化使用情况,则并不乐观,远远低于98.91%。另据部分点上调查情况反映,有的实际利用率仅有30%,其他超过60%的钢渣仍或堆放或未能有效利用。如2018年全球粗钢产量排名第6位的沙钢集团长期在长江岸边堆放百万吨以上钢渣,污染周边土壤和水体,威胁长江水生态环境安全,受到中央环保督察通报。 

  日本钢铁协会颁布的2019年度钢铁渣统计年报明确指出:日本的钢渣在企业内循环利用以及在道路、水泥、建筑、土木工程等方面作为产品使用的钢渣综合利用率达98.2%。因此,我国在钢综合利用率统计和实际利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间。 

  (二)钢渣处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取得很大进步,但钢渣处理工艺仍亟待升级 

  经过长期攻关,我国已开发推广了多种钢渣处理工艺,包括热泼法、池阿法、有压热闷法、滚简法等。目前约60%的钢厂采用传统的池闷法处理工艺,存在着耗水量大、能耗高、环境差、尾渣成分不稳定、二次利用困难等问题。近年采用较为先进的有压热闷处理工艺和滚筒法处理工艺的厂家虽然在不断增加,但行业覆盖率尚不足30%,亟待提升。 

  (三)钢渣在筑路、制砖、水泥、混凝土等领域已有成功应用,但跨行业协作利用存在技术、标准、经济等多方瓶颈制约 

  调研发现,武汉、韶关、上海、宁波等地的钢渣已较多应用于水泥、混凝土、道路、建筑、制砖等领域,但全国范围内仍普遍存在着阻碍钢渣大范围利用的瓶颈问题。技术方面,钢渣成分复杂且波动大、胶凝活性低、体积安定性差等导致其利用难度大;标准方面,虽然钢渣在水泥、混凝土、工程、道路等方面有几十项国标,但是行业间对接不足影响了实际应用;经济方面,主要是钢厂集中区域,因钢渣量大且二次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低而导致利用率较低。 

  二、主要政策建议 

  (一)尽快完善钢综合利用统计标准,为决策科学性提供坚实保障 

  建议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尽快统一统计方法,引入钢渣资源化率的概念,以钢渣资源化使用情况为基准,完善钢渣综合利用率认定标准,并严格执行,进一步有效规范钢渣综合利用市场,以准确数据支撑国家科学制定相关政策。 

  (二)加强推广应用先进的钢渣处理技术 

  加大推广应用更为先进的有压热阿法和滚筒法等钢渣处理技术,建议以项目补贴手段引导先进适用技术送代,力争“十四五”末达到60%的覆盖率, 2030年超过90%的覆盖率。立项支持开展钢渣深度利用技术研究,开发高附加值、低排放的新型综合利用技术,促进钢渣工程化、产品化应用。鼓励行业组织、科研单位,借鉴国外钢渣资源化利用领域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或区域发展需求,开发多元化产品,如日本根据本国岛国特点,开发出利用钢渣修复海域环境的技术。 

  (三)支持建立钢渣跨行业协作机制 

  通过跨行业协作,建立钢渣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协同平合。依托科技社团有关平台,发挥学会、协会等行业科技组织的作用,协调行业间标准、规范、操作办法等对接,联合攻关钢渣在跨行业综合利用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拓宽钢潼在下游企业中的利用渠道,提升钢渣资源化利用总量。 

  (四)在充分科学研判的基础上,精准实施钢渣“零排放”战略 

  建议坚持钢渣“零排放”目标,基于钢渣有关应用技术支撑,按照科学严谨、安全可靠、落地务实的原则,有序推进钢尾渣利用产品大规模、批量化产业化应用。支持行业协会组织会同钢铁生产和钢渣利用企业,围绕钢渣“零排放”抓紧制定行动计划,力争钢渣实际综合利用率在“十四五”末达到50%,2030年达到70%, 2035年超过90%。 

    

  专家名单: 

  般瑞钰 钢铁研究总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毛新平 北京科技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天义 中国金属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工武建龙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黄导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教授级高工 

  袁章福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丁 波 中国金属学会学术部主任/教授级高工 

  吴少鹏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张文生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吴龙 中治建筑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 

  王振地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任雪红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周永祥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王锁武 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名誉会长/教授级高工 (来源:内蒙古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