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人才 > 弘扬科学家精神

打破国际垄断!他让我国超级钢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1 点击量: 551
字体:[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科学家 ,作者采集工程

中国科学家.

依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所搜集的珍贵史料,展现老科学家们的学术生涯、精神世界及突出贡献。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文化,打造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科技人物专题宣传平台。

昔日的北京科技大学校园中,人们时常能见到一位精神抖擞、气质非凡的老教授骑着一辆二八式旧自行车,穿梭于校园各大楼之间。

耄耋之年的他总是风趣地说自己要小十岁来活,用实际行动弥补那些没能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时光。熟知他的人,都由衷地敬佩他的敬业、奉献。

他就是我国金属物理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

赤子情怀,辗转回国

1917年,柯俊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父亲柯澄在铁路系统工作,提倡勤俭持家、注重子女教育;母亲王琼英出自书香门第,性格温和、待人真诚。温馨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教育,为柯俊日后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4年,全家合影(后排右二为柯俊)

柯俊的家国情怀从年少时便开始萌芽。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年仅14岁的何俊被迫离开从小生活的地方,只身来到天津求学。一路颠簸,艰难跋涉到达天津时,柯俊已蓬头垢面、饥寒交迫。

1935年“华北事变”后,“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为响应北京的“一二·九”运动,作为河北工业学院的学生会主席柯俊,高举“天津学生请愿团”的大旗,积极组织同学参加天津地区的抗日游行示威活动。

那时的柯俊除了满怀青年学子高涨的爱国之情,也开始注重理性有效的报国方式。他在游行示威方案商讨会上明确反对众人提出的“用罢课方式要挟国民党”,柯俊认为:罢课不等同于罢工,工人罢工是直接触碰到统治阶级利益的,而学生罢课则会耽误自己的学习,难以形成要挟。

“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柯俊辗转来到武汉大学继续完成大四学业,在前往武汉的路上,他目睹了因战乱而颠沛流离的百姓,更加坚定了日后为祖国富强、民族兴盛奋斗的志向。

1944年,柯俊赴伯明翰大学学习。在繁重的学习之余,他积极参加留英中国学生同学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并担任留英中国学生同学会时事讨论会的联系人,在家中组织中国学子们聚会、畅谈。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柯俊身在海外却心系祖国,时刻以民族复兴为己任,鞭策自己不断进取。

1945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影

1948年12月,柯俊获得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在“低碳钢焊接工艺”“钢的过热和过烧机制”等金属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原创性成果,其论文《钢在过热过烧后的晶粒间界现象》解决了长期困扰冶金界的一大难题,在业界引起较大反响。

由于柯俊的研究成果举世瞩目,多国研究机构先后向他发出邀请,不过都被他一一谢绝。各种优厚的生活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都没有让柯俊有任何动摇,他心里始终想着祖国和人民。

正如他所说:“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一吨钢在那里的作用,远远超过一吨钢在英美的作用。尽管生活条件远远比不过英国和美国,但是物质生活并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最重要的。”

回国前夕,柯俊还订购了很多记载了当时最新科研成果和论文的书籍并寄回国内,这批文献为日后我国金属科研和金属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借鉴和帮助。

1953年,柯俊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从此,开启了他科技报国的新篇章。

钢铁大师,高瞻远瞩

回国之后,柯俊立足现状,高瞻远瞩地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开展了包括耐热合金、永磁合金、半导体材料、超低碳贝茵体钢在内的一系列战略材料的研发,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诸多实际问题。

柯俊始终本着为国家节省战略金属资源的原则,以自主可控、弥补缺陷、提升性能、降低成本为目标,为多家科研单位和国内大型钢铁厂提供技术支持,开发的新型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冶金工业和新兴产业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

柯俊(左)参加早期金属与合金的使用国际会留影

上世纪90年代起,当国内学术界纷纷把目光投向光纤、陶瓷、碳60、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研究中时,柯俊依然专注于钢铁领域的研究。

他与师昌绪、肖纪美等金属材料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开始酝酿一个针对重要钢铁材料的研究课题——新一代微合金高强高韧钢,即后来的超级钢。柯俊认为开展超级钢的研究,不但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能对国防工业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并且可以打破国际垄断。

柯俊与师昌绪院士夫妇合影(左起:柯俊,师夫人,师昌绪)

正当柯俊等人准备建议国家支持超级钢研究时,却听到了诸多质疑声,“钢铁行业是夕阳产业,连美国的钢铁大楼都出售了”“现在是新材料的时代,微合金钢和贝茵体研究已经过时了”。

为了驳斥这种片面思维,柯俊写了一篇《钢铁发展与人类文明——驳钢铁工业是夕阳工业》的报告,并送至冶金部。这篇报告从钢铁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谈起,系统地比较了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钢铁供应和需求情况,高屋建瓴地预测了钢铁行业的未来和发展趋势。

正是这篇报告,打消了质疑者的顾虑,使得超级钢研究顺利纳入攀登计划B类项目、973项目等国家重要科技项目。

柯俊说:“科学家要能够跟上新的,而且创新,一个能够完成当前国家任务,另外一个,让眼睛看十年以后。”正是由于当时以柯俊为首的多位科学家的前瞻判断,如今我国的超级钢研究才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部分方面已经处于领跑地位。

一代宗师,光芒永存

对于柯俊来说,科技创新已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他毕生追求的人生价值,特别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早已融入柯俊的血液中,成为他一生的行为准则和品德修养。

20世纪70年代,柯俊怀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参与到冶金史的系统研究中。他重视实证,利用金属材料学领域的先进技术手段,用铁一般的事实阐明了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发展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这些研究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柯俊(右)在安阳工作站

1983年,年过花甲的柯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深情地说:“作为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知识分子,应该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归宿。”

柯俊常常教导学生要珍视祖国给予的一切,他计算国家培养一个研究生所需要的投入给学生看,教导他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他常感叹:“为什么你们的学位论文致谢没有一个人感谢咱们祖国的?如果没有国家安定团结的局面,如果没有国家提供经费给你们,你们如何能够做出这样的成果?”

2017年8月8日,这位钢铁大师走完了他的百岁人生,根据柯俊生前遗愿,他的遗体捐献给了母校武汉大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教学。在生命之旅的最后,他仍选择为深爱的党和人民、深爱的科学事业尽最后一份力。

回顾柯俊的一生,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一息,但对于中国的金属材料学界却是不平凡的时期。柯俊用自己的勤勉、博大和创新参与并见证了我国钢铁事业完成了从蹒跚起步到展翅腾飞的跨越。

柯俊

(1917.6-2017.8)

材料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文:范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院

原标题:《打破国际垄断!他让我国超级钢研究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