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人才 > 弘扬科学家精神

叶渚沛:人民科学家 丹心献祖国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2-01 点击量: 1645
字体:[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今天,很少有人听过叶渚沛的名字。但翻看历史,你能读到他的名字。

——是叶渚沛,在白求恩的医疗器械被洗劫一空后,通过募捐,为白求恩置办了行装和医疗器械,送他去延安。

——是叶渚沛,为周恩来与英国使馆代办安排了一次秘密会晤,让“皖南事变”的真相通过外交途径,大白于天下。

——是叶渚沛,多次建言成立化工冶金研究所,并于195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今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首任所长,是我国化工冶金学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图片

1960年叶渚沛标准像

2022年11月11日,纪念叶渚沛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论坛,在由他创立的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时称“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召开,叶渚沛的亲属、友人、学生,以及来自中国金属学会、中国化工学会、化工企业、以及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参加了学术论坛,让这位“人民科学家”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图片

纪念叶渚沛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论坛现场

叶渚沛10月6日生于菲律宾马尼拉市一个爱国华侨家庭,青年时期在美国求学,分别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金属物理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美国联合碳化物研究所、中央合金钢公司、美国机器铸造公司担任工程师。他在美国与英国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十余篇有关铁、钢与合金的化学热力学与物理化学特性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引起当时国际冶金界的注意。
这位除了厦门方言,“对中文所知甚少”的青年人,确是个不折不扣的爱国者。1933年,他回到多难的祖国,任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更名为资源委员会)化学专门委员。他走遍了全国,研究铁、煤和其他自然资源,并建立了冶金实验室,进行了一些科研探索。抗日战争开始后,叶渚沛放弃了科研,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建立过炼铜厂、电解锌厂等实业。
抗日战争结束后,为了能了解科研和工业的最新紧张,叶渚沛于1944年到欧美各国进行工业考察,随后在联合国任职。
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叶渚沛激动万分,辞去联合国的职务,筹备回国:“我们这些长期漂泊海外的游子,从此有了自己的国家。为祖国争荣誉、振兴中华的抱负可以实现了!”在周恩来的直接关心下,1950年,叶渚沛和家人回到中国。他到中国科学院任职,受派筹备建立化工冶金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长。
很少有人知道,叶渚沛很早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他回忆:“1924年,我发现了马克思,才开始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回国后,叶渚沛迫切地希望党能尽早恢复他共产党员的身份,“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我不得不隐藏我的党派关系”,“现在我已回国,我希望中国共产党将在适当的时候允许我在同志中占有一席之地,共同承担建设新中国的责任。根据正常的预期寿命,我只剩下13到15年的生命期可以勤奋工作了。我保证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能力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服务”。
叶渚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回看叶渚沛的经历,从1958年到1971年,可谓是他科学研究的黄金时代——他是我国化工冶金学科的奠基人、是我国高温化学工业过程的开拓者、是我国微粒学的开创学者之一,他首先在化工冶金行业考虑应用计算机,并对我国农业肥料问题有独到见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过程工程所所长张锁江说:“叶先生是立足前沿、开拓创新的先驱,他率先提出‘三高一喷’高炉冶炼、利用氧气转炉替代平炉炼钢、对复杂矿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等开创性系列理论;叶先生是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典范,他在包头矿及氧气转炉利用问题上与外国专家意见不一致,但是他甘冒风险、不惧压力,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图片

1959年叶渚沛(左二)接待英国贝尔纳教授(右一)

“与叶渚沛同时代的科学家们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已故著名化学工程学家、叶渚沛的同事、中科院院士郭慕孙曾这样说:“他谈吐与众不同,虽讲工程技术,但出发点是我国的资源、经济战略。他自学化工,经常趴在办公桌上不是写就是拉计算尺计算,包括周末,甚至有时到天黑。这种敬业精神颇有感染力。叶先生的敬业精神和爱国热忱为我们树立了楷模,他的创新思想将永远鼓励我们向前。”

已故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严济慈曾这样说:“叶渚沛同志知识渊博,学术思想活跃,在科学研究上善于运用多科学的综合观点,从国民经济全局考虑,并始终关注国家建设的需要。根据国际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他不断地提出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中许多重大课题的意见和建议。”

图片

1965年叶渚沛讲学

十年浩劫中,叶渚沛仍然坚持工作,写出了《发展超高温新化工冶金过程的前途》《超高温碳热新技术》《高温冶炼磷酸盐矿制磷过程的基础理论研究》《高温石球热风炉》及有关农业问题等20余万字的论文和资料。
叶渚沛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他说:“我的命运就是与新中国连在一起的。在美国,我感到我的工作只是给美国社会增添财富,不是我所追求的人生。不,我不后悔……这是我人生必由之路。”1971年11月24日,因患直肠癌医治无效,叶渚沛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唯一的遗嘱是:“把蹲‘牛棚’以来所写的论文和建议书,献给国家,将来会有用的。”1978年,中国科学院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叶渚沛举行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方毅在悼文中写下了“人民科学家”五个字。
在学术论坛前,中科院过程工程所代表和叶渚沛家属代表在研究所中关村园区共同栽下一棵白皮松,以缅怀叶渚沛先生。而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要接续他未竟的事业。
张锁江说: “纪念叶先生,就是要学习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纪念叶先生,就是要学习他笃定创新、引领前沿的科学精神;纪念叶先生,就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明确新时代新使命,进一步把叶先生的科学精神继承好、发扬好、践行好,以科技报国的初心、坚韧不拔的恒心、攻而必克的信心,知重负重、久久为功,团结协作、砥砺奋进,奋力开创过程工程所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