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人才 > 人物风采

榜样力量丨孔德礼 高炉前的“定海神针”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2-24 点击量: 863
字体:[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铁水耀眼的红光映照着孔德礼

在包钢集团公司4号高炉出铁平台上,2022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炼铁厂炉前大班长孔德礼站立在铁口前,铁水耀眼的红光映照着他,从身后远远望去,他宛如一幅凝固了的人像剪影,伟岸挺拔,岿然不动。作为包钢炉前工作带头人,孔德礼凭借出色的技能水平和优异的工作业绩,先后荣获包钢(集团)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包头市劳动模范、包头市鹿城英才称号;成立自治区劳模创新工作室;还获得了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与高炉对话

从1992年参加工作到现在,30年间,孔德礼与飞舞的铁花和炙热的高炉为伴,不仅让他磨炼出钢铁般的意志,也让他与高炉间培养出了“真感情”。

“只要用心观察,高炉总会给你答案。”在孔德礼看来,高炉是会说话的。高炉冶炼是一个连续而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想要获得较好的冶炼指标,必须保证炉况的稳定运行,而高炉冶炼不但受到原燃料影响,还与气候、操作等息息相关。铁口飞溅的铁花颜色与亮度,铁流的流速,渣铁的流动性……都是高炉的话语,包含着要表达的不同意义。高炉从不说谎。“与高炉对话”,成为孔德礼的一种习惯,这使他对高炉有了充分了解。

孔德礼坚信:想干好工作就要多动脑、多用心、多投入。“三多”信念,让他成为炼铁工人中的佼佼者,孔德礼创建的工作室晋级“包头市技能大师工作室”,他本人成为“包钢高炉炉前工首席技能大师”。在他看来,这不仅是荣誉,更意味着更多的担当与责任。随着6号高炉步入国内大型长寿高炉先进行列,孔德礼的劳模创新大师工作室更加忙碌,工作室主攻炉前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破解生产工艺技术难题。自2017年以来,工作室完成创新项目120项,创造效益500余万元。其中,铁口泥套寿命攻关使得6号高炉铁口泥套平均使用寿命达到400天以上,通铁量大于100万吨,在国内铁厂高炉中处于领先水平;他编写的“铁口二次压入先进操作法”解决了铁口喷溅及出不净渣铁难题;自主设计制作的《一种高炉液压泥炮事故状态堵铁口装置》和《高炉更换大套拔取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用匠心传承

“炉前工作性质特殊,因为流动的铁水温度一降到它凝固的地方,就相当于固体铁,因此很多问题必须要在流动与凝固之间解决。当炉前有特别的困难时,只要他站在现场指挥,我们炉前的弟兄们干活明显就稳当了,尤其是在心态上,他就相当于我们心目中的‘定海神针’。”2019年,现任包钢集团炼铁厂6号高炉冶炼区技术主管的杨磊进入到孔德礼大师工作室,这是他的真实感受。他说:“在大师工作室,尤其在6号高炉学习技术,让我在炉前攻坚克难上得到了非常大的收获。”

在杨磊眼里,孔德礼是一个特别有钻研精神的人,“他可以解决一个难题,好几天不回家,就琢磨着怎么能把它弄出来。而且他把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传帮带’上尤其突出,他的徒弟在全市乃至自治区举办的炉前工大赛上的成绩都是前三名。”

“我家全家都是包钢职工。可以说我是名副其实的包钢二代。从我上班第一天,父亲就叮嘱我要尊敬师傅,把工作干好。可以说,这两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3号高炉、6号高炉、4号高炉,从上班至今,孔德礼已经在三座高炉留下了足迹。

作为一名出色的高炉匠人,孔德礼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扎根基层,率先垂范,工作中早出晚归,经常开启“白加黑”的工作模式,特别是在高炉炉况异常时,他总会第一时间赶到,守护在“战友”身边,任劳任怨,不计报酬,不讲条件。正因如此,他的家人时常“抱怨”——高炉才是他的亲人,家里人生病,都没见他这么着急,一听见高炉“生病”,不分节假日就跑过去“照顾”。

三十余年的冶炼生涯,孔德礼用激情和坚守,拼搏和担当,同炉火为伴、与铁水共舞,一步一个脚印,带领匠人团队勇往直前,在平凡之路上锻造非凡人生。


来源:包头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