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相信中国人会比别人笨。别人搞得出来的东西,我们也可以。这个信念一直都在我心里,支持着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研制雷达。”
“中国梦,往大了说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在我这里,就是要把中国的预警机做到最好,做到卓越。”
——王小谟
深切缅怀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同志。
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拥有预警机是中国几代人的期盼和梦想!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就曾经启动预警机的研制,但终因当时国力有限和技术基础薄弱,未能成功。那时,王小谟就敏锐地意识到,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捍卫国家主权,实现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跃升,我国必须拥有预警机!在雷达科研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我国的预警机研制事业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小谟就规划和实施了对于机载预警雷达的关键技术攻关,并逐步突破了机载雷达最为关键的技术。为了加快预警机研制,我国开展预警机对外合作。作为该项目的中方技术总负责人,他坚决要求中方主导研制方案,并在国内同步研制,为自主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创造性地首次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把研制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制高点。
1990年海湾战争后,国家决定通过对外合作解决预警机装备急需。王小谟担任中方总设计师,主持系统总体设计,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基于二维有源相控阵体制的三面阵背负罩新型预警机工程方案。同时,带领和组织国内研发团队同步开展研制工作,掌握预警机设计方法和主要关键技术,锻炼和培养技术队伍,为我国自行研制预警机奠定坚实基础。
多年来,王小谟致力于谋划和推进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我国国情,他率先提出开展轻型预警机的预先研究,主持制定了技术方案,为国家决策研制轻型预警机创造了条件。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预警机立项后,王小谟又提出利用国产飞机实现预警机出口的设想,并担任原型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原型样机设计与制造,推动实现我国预警机装备出口。他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数字阵列雷达预警机地面样机技术攻关,为研制新型预警机奠定基础。他提出预警机代际划分概念以及我国下一代预警机应具备的主要能力和技术特征,为我国预警机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预警机第一次在全球观众面前公开亮相。看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这是预警机研制以来,他第一次流泪。
2013年,王小谟院士荣膺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对王小谟院士科学成就的最高褒奖。然而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殊荣,他却一再强调,不要把自己吹捧到天上,“那些光彩的事,就留给年轻人吧”。
王小谟院士生平
1938年11月12日,王小谟出生于上海金山一个爱国军官家庭。抗日战争期间,尚在幼年的王小谟跟随父亲辗转后方,坚持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小谟随家人返回上海,就读于上海虹口小学。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王小谟同家人奔赴解放区,移居北京。
1956年,王小谟考入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61年,王小谟以八木天线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毕业设计获北京工业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同年,他被分配到位于南京的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
在14所期间,王小谟在总体室工作,参加了408雷达的研制,并担任了583三坐标雷达专业组副组长,参与了国内研制583雷达可行性方案研究和初步工程设计。“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小谟受到冲击,583三坐标雷达被迫中断,王小谟被调离原技术岗位,被安排到14所计算机房当机房管理员。王小谟没有因此自怨自艾,而是把握管理计算机的机会,深入研究和掌握了计算机的原理与运用,这使得王小谟成为我国较早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家,并为日后他在主持研制383雷达时率先采用自动化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9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按照14所“成建制分迁”方式新建雷达研究基地的部署,王小谟投身到了深藏在黔西南大山中的第38研究所的草创中,住在四面透风的油毡茅棚里,不仅食物匮乏,甚至连吃水都有困难,以王小谟为代表的一批科研人员就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开启了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时代。
1969年12月底,王小谟被任命为38所总体室的临时负责人;1972年,王小谟被任命为国产第一部三坐标雷达——383的总设计师,13年磨一剑,克服地处“三线”、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极端闭塞和艰苦的不利条件,于1984年4月完成设计定型。383雷达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国产三坐标雷达的装备空白,也使得三坐标雷达成为我国雷达设计研制的一个新领域,更对实现我国国土防空网从概略引导向精确引导的转变,作出了重大贡献。1985年,383雷达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7年,王小谟作为全国14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之一,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
1985年12月,王小谟被任命为38所所长。1988年底,38所调整迁建终于正式启动,38所整体迁建安徽合肥。
在调整迁建过程中,王小谟率领38所干部职工一方面稳妥完成了千头万绪的迁建任务,另一方面又全力保证科研生产不受影响。按照王小谟发展出口装备创汇的思路,38所自主研制生产了JY-9、384等先进雷达,成功开拓了国际市场,不仅解决了38所迁建合肥资金匮乏的问题,完成了38所的“二次创业”,更创造了中国雷达出口的新奇迹。1995年,JY-9雷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2年2月,王小谟被任命为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时年54岁的王小谟由此开启了预警机装备的论证与研制之路,推动实现了我国国土防空网从地面向空中的飞跃,更是推动实现了我国从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的重大转型。
1992年,我国正式启动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合作研制;1993年6月,王小谟调任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并出任中方负责人。研制过程中,王小谟创造性提出背负式、大圆盘、三面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新型预警机方案,同时力排众议,坚持同步安排国内配套研制,使得我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相控阵雷达收发组件、大型天线罩和系统软件等重大关键技术,从而将预警机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2000年7月,在西方大国的阻挠和施压下,外方选择单方面撕毁合作合同,我国预警机装备发展面临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王小谟坚持自主研制,大力推动国内立项。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作出重要批示:“研制部门一定要争口气,否则总是要被人卡脖子!”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争气机”,就是以王小谟为代表的广大科研人员为之舍命奋斗、协同攻关的事业和信念。
在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预警机成功立项后,王小谟提出了研制出口型预警机的设想,并于2002年1月起,开始了出口型预警机方案的论证,并亲任总设计师。2008年,我国同国外用户正式签署ZDK03预警机的研制合同。出口型预警机的研制成功,为我国预警机基于国产飞机平台实现“小平台、大预警”的跨越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出口预警机的国家。
2013年,王小谟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获奖代表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发言时,王小谟表示:“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儿事。这事离开团队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做到的。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份殊荣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整个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2022年5月17日,已83岁高龄的王小谟院士再次出征,瞄准攻关网络信息体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领衔成立了王小谟空基技术实验室。
生于战乱贫弱的旧中国,长于换了人间的新中国,奋斗于春潮澎湃、活力竞放的改革开放,求索不止、鞠躬尽瘁于新时代,历经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王小谟院士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的低空雷达,系统谋划和推进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发展,设计提出了我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和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为我国预警机研制彻底打破国际封锁、实现完全自主发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无可取代的重要贡献,为我国雷达和预警机装备的发展屹立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来源:科协改革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