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文化 > 媒体宣传

【包头日报】 为包头创新发展集聚“最强大脑”

来源:包头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23-06-05 点击量: 3
字体:[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这是一个动力发生变革的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正在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这是一座创新转型加速的城市。包头市正在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创新、三个实现”重要指示,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城市发展基本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智力支撑,铆足力气重振包头雄风、再创包头辉煌。

这是一个科技工作者信赖的组织。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包头市科协牢牢把握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要求,围绕包头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全力做好联系、服务、凝聚科技人才工作,全方位引进、留住、用好人才,为打造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新包头集聚“最强科技大脑”。

当好红娘牵好红线 科技人才与包头一见如故

眼下,第二届中国·包头全球创新创业大赛进入倒计时,市科协加快了各项前期工作的进度。

在距离首届大赛结束还不到4个月时间就紧锣密鼓启动第二届,与首届大赛丰硕成果密不可分。

2022年5月,市科协、昆区政府与专注于构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生态链的浙江赛创未来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约,共同建设国际人才科创中心。首届中国·包头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是双方合作后的第一个大“手笔”。

大赛聚焦包头产业特色及需求,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稀土深加工等重点产业领域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征集高技术、高层次人才团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通过在武汉、苏州、宁波设立“擂台”,大赛征集到对接项目103个,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5个、省级人才团队项目16个,博士团队以上占比36%,海外背景项目占比32%,产业化项目占比60%以上。

树茂则林深,才聚则业兴。做好人才工作,人才引进是前提。市科协深耕引聚平台,“引人”与“引智”并举,“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结合,持续对外输出包头的吸引力。

以基地为据点,广撒海外人才“招募令”——

2021年底,经市科协多方努力,内蒙古留学人员创业园正式获批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包头面向海外科技人员的大门开得更大了。2022年,中国科学院博士,德国Charite医科大学访问学者朱勇建等1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及12家科技型、技术型、中介配套型企业落户该基地,找到了事业的新起点。

以赛事为舞台,设立各类精英“比武场”——

中国·包头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创享包头杯”第六届创业创新大赛、“包头稀土杯”科技创新邀请赛、包头市创新方法大赛、“创青春”包头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科技沙龙等各类赛事轮番上场,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团队、创业团队来包头逐梦竞技、挥洒创意。

以学术为媒介,汇聚专家学者“大智慧”——

开展“一业一学会”科技赋能活动,围绕“两都”建设,聚焦重点领域,瞄准产业化方向,与中国稀土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等26家全国学会积极对接、开展合作,建立学会服务站15家、产学研协同组织22家,争取定向服务包头国家级的科技服务团9个。举办了“科创中国”稀土永磁与风电协同创新技术研讨会、国际热超导应用与海外人才交流论坛、“科创中国”北斗应用技术高峰论坛、“科创中国·现代能源产学研融合高峰论坛”“后疫情时代呼吸道疾病防治创新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17场,中国科协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包头)专场等技术路演19场,邀请10余位院士、海智专家开展“院士专家包头行”,借助“国际级”、“国家级”外脑智库为我市创新发展把脉问诊。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市科协这个“红娘”的全力“撮合”下,越来越广的科技人脉与包头联通,越来越多的顶尖智慧于包头汇聚,越来越澎湃的新动能在包头激荡。

营造识才敬才氛围 科技人才在包头甘心扎根

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之后,有了国家级的关注、荣耀和支持,内蒙古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许少峰更加坚定了干出一番新事业的决心。

许少峰是内蒙古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名青年讲师,在读博士,主要讲授课程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和《机械创造性设计》,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呼吸支持与检测技术。他善于专研、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发表有SCI论文5篇,受理/授权国际专利3项,国家专利11项。参与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项。

为了激励青年人才更好地挑大梁、当主角,市科协切实承担起为城市举贤荐能的职责,积极做好挖掘举荐选树青年科技工作者工作,尽组织之所能给予青年人才足够的荣誉和礼遇。许少峰便是经市科协推荐参与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青年科技人才之一。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之后,他将获得每年10万元资助,资助周期为3年。

良禽择木而栖。做好人才工作,引得进是前提,留得住是关键。市科协立足打造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之家,全心全意为全市科技工作者做好服务,努力成为识才、爱才、敬才的“排头兵”。

全力当好科技工作者的引导员——

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包头“一个创新、三个实现”重要指示等为主题,面向科协系统和科技工作者举办线上线下专题辅导讲座,团结引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

全力当好科技工作者的宣传员——

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抖音微信、广场商圈LED等各类媒体媒介,广泛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220余人次,大力表彰推荐优秀科技人才,2名科技工作者评为2022年度内蒙古最美科技工作者,12名科技工作者评为2022年度内蒙古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科技工作者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积极向社会传达尊重科技工作者、礼遇科技工作者的鲜明信号,让科技工作者成为全社会最该追的“星”。

全力当好科技工作者的服务员——

以全市各旗县区、企业、高校及相关单位的2800多名各类科技工作者为对象,组织开展了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反映基层科技工作者的期待和建议,帮助解决科技工作者的“急难愁盼”,以贴心暖心的服务给予科技工作者满满的关心和爱护。

此心安处是吾乡。沐浴着识才爱才敬才的春风,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把包头当成了第二故乡,陆陆续续在包头安家落户、扎下根来。

打造英雄用武之地 科技人才在包头如鱼得水

夏花含笑、麦穗渐满,土右旗甘露子科技小院引进的种质资源在西老藏营村示范田里萌出幼苗、长势喜人。示范田对面的村酱菜厂里,78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正在进行改造。

今年刚加入甘露子科技小院的内蒙古农业大学在读研究生恩和哲布跟随着他的学姐——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读博士黄欢研发着新口味酱菜。他说:“我们现在有使不完的劲儿,就想脚踏实地在农村干点事。”

作为中国科协2022年度在包头支持建设的首批科技小院,已经成为农业高校师生大展拳脚、绽放青春的重要阵地。

人才因事业而聚,事业因人才而兴。做好人才工作,既要引得进,又要留得住,更要用得好。市科协切中人才自我实现需求,精准对接科技创新的需求端和供给端,让广大科技人才在包头收获幸福感的同时更能收获成就感。

发力需求端让科技人才大有可为——

常态化深入园区、企业开展走访调查,全面、精准征集各类企业的科技服务需求。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明阳北方智慧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包头美科硅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都留下了科协工作人员的足迹。同时,作为全国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高质量打造了“科创中国”科技创新融通平台包头站点,指导企业入驻平台,及时发布科技需求。目前,255家企业入驻该平台,发布科技需求就有516项。

发力供给端让科技人才大有作为——

在广泛征集企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了对接清单,积极对接全国学会,推动科技服务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同时,依托“科创中国”科技创新融通平台对接企业发布需求,2333位高校院所、各级学会专家入驻,发布科技成果1135项,成功对接206项。我市以第三名对接成效入选“科创中国”平台试点城市转化对接榜单前十强。

有用武之地,英雄才能成为英雄。在市科协搭建的创新平台上,广大科技人才大胆试、大胆闯,尽情施展才华、绽放精彩,与奋起转型中的包头相互成就、共同成长。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当前,有了“世界绿色硅都”加持,老工业基地包头转型发展气势如虹。我们相信,只要全市科协组织继续当好慧眼识别人才的伯乐、落实人才战略的智囊、宣传推广城市的先锋,就一定能够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集结科技创新“最强大脑”,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能”,推动包头早日重振雄风、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