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人才 > 人物风采

榜样力量丨包头“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心怀至诚育人报国

来源:包头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3-11-06 点击量: 527
字体:[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2023年,在教育部开展的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中,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的“稀土合金材料智能焊接团队”入选。这也是包头首个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团队。

团队带头人乌日根巴乙拉教授获知这一消息后,激动不已。多年坚持,靠着对教书育人事业的热爱,靠着对专业科研的执着,一手打造起一个优秀的团队,曾经的万般辛苦如今想起来都是回甘。

图片

乌日根巴乙拉对学生进行机器人焊接的教学和指导

成绩来之不易,乌日根巴乙拉深深知道这项创建活动的由来。2009年,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国,成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带领科研团队,突破国外高精探测装备技术封锁,追平发达国家30年科研差距。2017年黄大年因病去世,习近平总书记对他的先进事迹做出重要指示,教育部于当年启动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

“黄大年”的传奇也成为乌日根巴乙拉的追求。

1996年入职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的乌日根巴乙拉一直怀揣着一个科研梦。2010年,他结合自己的焊接专业和包头优势的稀土资源,一手组建了“稀土合金材料智能焊接团队”,围绕稀土合金材料智能焊接、特种焊接及精深加工,重点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致力服务包头市支柱产业发展需求。

十多年前,一个职业院校开展科研活动,可谓困难重重——缺人才、缺资金、缺设备。但在热爱和坚持面前,一切都可以解决。没有助理,实验自己亲自上手;设备落后,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

走向目的的坚持是成功的秘诀,这也正是乌日根巴乙拉和他的团队能取得现在成绩的秘诀。

十多年来,他们推动了稀土产业链、职业教育链和技术创新链深度融合,以强化稀土精深加工技术、研发与应用为突破口,实现了传统焊接专业在新技术、新工艺方向的转型升级,构建了适用于包头市稀土合金材料精深加工技术升级的“智能焊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打造了“稀土合金材料智能焊接技术”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成了《焊接机器人操作技术》《特种焊接技术》等一批优质课程与教材。

他们创新实施了“常规焊接—智能焊接─特种焊接”人才培养新路径,推进“学徒班”“工匠班”等育人模式改革,一体化开展课程、资源、教材、基地建设。专业获评国家级骨干专业、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课3门、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核心课程2门;获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项,职业教育“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6部;建成王文山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他们培养的学生获全国性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8项,获全国双创大赛银奖2项、铜奖3项。毕业生中,有全国技术能手2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3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2人、自治区技术能手4人、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包头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包头市技术能手3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

他们聚焦稀土产业关键技术瓶颈问题,积极开展科研创新与技术服务。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9项,主持编制行业企业标准5项;开展“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稀土氧化物药粉焊条研发”等横向课题41项;协助企业完成“稀土合金化链轮环修复”等技术攻关6项,其中,仅链轮环修复一项就为企业每年节约近800万元;获专利166项,发明专利7项。

他们开展“稀土铝合金机器人焊接”等新技术专项培训6次,开展国际焊接技师(工程师)专项培训12次,累计培训企业员工554人次,培养国际焊接技师402人、国际焊接工程师21人,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助力企业获得多项国际大单,还助推学校先后获批“包头市工匠学院”和“内蒙古自治区工匠学院”。

如今,全市聚焦打造“世界稀土之都”,乌日根巴乙拉和他的团队更是信心百倍。“现在包头的人才政策和科研氛围这么好,我们的团队力量越来越强,经费也越来越足,信心自然也更足。”乌日根巴乙拉说,能够成为包头首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既是对他们十多年努力的肯定,更是激励。

怀着一片至诚之心育人报国,过去、现在和将来,乌日根巴乙拉和他的团队一直在、一直会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