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人才 > 人物风采

榜样力量丨师徒俩的兵工情缘

来源:包头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3-11-30 点击量: 2
字体:[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师傅戎鹏强是国内深孔加工领域的高手,获得过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模、大国工匠、中华技能大奖、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还是北重集团为数不多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技能专家,拥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

徒弟刘彦冰,梦想着通过自身努力,有一天也能成为像师傅一样的“大腕儿”。

刘彦冰与戎鹏强第一次见面时,戎师傅没有过多寒暄,直奔主题:“深孔镗加工,最讲究的就是一个要‘正’、一个要‘直’,干了这么多年,这两个字一直是我所追求的,希望你也是这样。”

2017年,刘彦冰戴着求学时期优异的比赛成绩的光环进入北重集团后,迅速调整自己从“满分学生”到“萌新学徒”的落差,不断自我加压。

刘彦冰所在的防务事业部502车间是生产火炮关重件——身管的机加车间。身管加工作为关键重要技术,也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刚进厂时,单位就对刘彦冰寄予厚望,把他分配到车间里最高精尖的大型设备上,让最顶尖的技术“大拿”当他的师傅。刘彦冰朝着做最好技术工人的目标加速跑。

每天下班回家后,刘彦冰还要对当天的工作再复盘、再总结,把难题记在专门的问题本上,回头缠着师傅学艺。戎鹏强对这个“90后”的勤奋和钻研也刮目相看,毫不保留地把经验和做法传授给他。

有一次,单位要求刘彦冰在现有设备上完成一项重点科研项目。这项任务不仅需要深厚的知识和技能,还考验随机应变的能力,而那时候的他只是一个刚刚工作没多久的新人。戎鹏强看在眼里,鼓励他不要轻言放弃,并在多个夜晚陪着他加工试验。师徒俩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共同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在一次次的车间“头脑风暴”中,师徒俩更是强强联手,解决身管加工方法系统化问题。2023年,在某产品加工中,加工方法不完善导致生产效率慢、废品率高。为了攻克该问题,师徒两人吃住在单位,探讨完善加工方法和改良刀具,总结推广深孔粗加工和精加工特色操作法,使产品加工效率提升35%、良品率达到99.5%以上。

师徒俩的匠心就这样在一根根身管上传承着。

这些年,戎鹏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并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深孔加工技术方法诀窍编写成《中口径火炮身管内膛加工方法》内部培训资料,为徒弟们快速成才开辟了一条捷径。“我已经50多岁了,这么多年只干了深孔加工一件事,我要把这个手艺好好传承下去。”他说。

戎鹏强秉持“工作即人生”的道理,徒弟们从他身上不仅学到了绝技,还领悟到爱国、爱企、爱岗和新时代大国工匠的担当。师傅的这份专注和情怀令刘彦冰深受感动。

紧跟戎师傅的脚步,短短几年时间,刘彦冰从掌握基础产品加工到可以独立完成重点难点科研项目加工,再到可以优化各类产品加工参数的方法提高加工效率,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他先后解决了产品生产过程中加工变形、震动、出口偏差等诸多技术难题,并参与完成多项国家重点装备型号工程,2022年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包头市“五一劳动奖章”“自治区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也接踵而至,2023年刘彦冰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面对荣誉,刘彦冰深感责任重大。提起自己的这位徒弟,戎鹏强眼里满是欣慰和骄傲。“接下来,我要继续努力工作,向师傅看齐,把自己‘钉’在深孔领域攻坚克难。”刘彦冰说。

劳模师傅带出模范徒弟,这在北重集团已成为一段佳话。以戎鹏强、刘彦冰为代表的新老兵工人不忘初心、为国铸剑,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把一切献给党,为了兵工事业发一分光、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