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人才 > 人物风采

榜样力量 | 刘利:与鸟儿同行 守护美丽家园

来源:内蒙古科技报 发布日期:2025-01-14 点击量: 4
字体:[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2008年,刘利从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去日本留学,他的导师是一位研究乌鸦的世界知名学者。在日本的学习,让刘利收获很多,也开启了他和鸟类的缘分。

2012年,刘利获得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包头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作。“我刚回来的时候还是很迷茫,内蒙古并没有那么多乌鸦,学校基本不具备开展实验的条件,我该做些什么研究,当时就连我自己也不知道”。虽然没有现成的研究课题,但追求和探索没有停止。直到在网上看到有人在包头南海湿地救助鸟类的新闻,刘利第一时间赶往南海湿地考察,“真没想到像包头这样一个重工业城市,居然有天鹅,我想我可以做点事情了”。

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候鸟迁徙中转站,保护好这里的环境就是在保护鸟类的生命线,也是守护我们的家园。从2012年至今,一年四季,除了日常教学工作,刘利几乎每周都要带着学生和团队成员来到黄河湿地监测鸟的种类、数量、生活习性、繁殖情况等,通过这些数据收集来分析候鸟来包头黄河湿地迁徙的原因、生存状况以及环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

鸟是环境的指示剂,团队研究的内容将为环境治理及物种保护提供了一手的科学材料。天鹅的食性研究,目的就是要搞清楚黄河湿地的哪些植物能给天鹅提供能量,另外,这些植物对污染物的富集能力不同,能否把污染物转化,甚至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又是如何?刘利带领的团队正在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在刘利看来,只有长期地观察、监测和研究后,才能发现候鸟的活动变化规律,以此发现湿地环境的变化。他和团队成员用望远镜一只一只确定候鸟的数量,把一件件看上去简单的事坚持做了十年,也深深感动了他的同事和学生。“冬天的黄河边特别冷,有一次,我开车去湿地边找他,看见他蹲在芦苇丛里认真地观察天鹅,一看就是一天,寒冷、寂寞,真让人感动。从刘利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他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品格。”他的学生张继云这样描述。

2018年的春天,为了研究天鹅的食性,刘利来到黄河湿地采集鸟粪。在采集到样本返回时,他全然没有意识到黄河滩会下陷泥水慢慢的接近他的腰部,紧急时刻,刘利立刻把随身携带的物品扔到一边,躺倒身子,用了很大力气才从泥潭里爬了出来,再次想起那个场景,仍然有些心有余悸。

鸟粪采回来,要马上烘干后再做研究。“我们要看天鹅吃了哪些植物,不同的植物提供的能量是不一样的,我们发现某些湿地原生植物的种子可以快速提供能量,助力它们再次迁徙,这为黄河湿地修复和物种保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学依据”。

从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刘利开始了黄河湿地稀土元素和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对水禽影响的研究。研究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收获,其中的一项成果还获得国家专利,目前南海湿地使用这个专利建了3个人工繁殖岛,像给人类建造楼房一样,给鸟类建造繁殖岛屿,使不同的鸟类可以在同一个有限的区域进行繁殖,为湿地功能恢复创造了条件。

“这些年,研究团队积累了20多万张非常宝贵的候鸟照片,就连我家孩子的床头都挂着天鹅的照片。在我眼里,这些鸟一点都不比大熊猫差,我们包头黄河湿地里至少有6种与大熊猫同等级别需要保护的国家Ⅰ级濒危鸟类。我也经常和学生说,如果说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湿地就是水鸟的家园”。

刘利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让更多孩子来到黄河湿地,看看这成千上万的天鹅,让更多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家乡很美,有很多珍贵的候鸟在利用我们的湿地迁徙、栖息和繁殖。“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将来能拍摄一部鸟的纪录片,哪怕只记录一种鸟,把它们的故事讲好,那大家就会感受到它们的美,就会自然而然地去保护鸟类、爱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