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人才 > 弘扬科学家精神

我国防控霍乱第一人|赴印度发现新成果,回国大战霍乱告捷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05 点击量: 1169
字体:[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1961年开始的第七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至今已波及14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对于霍乱的防控已经非常成熟,霍乱在中国能得到平息,离不开大批传染病防治专家们的不懈努力。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高守一。他是微生物学及传染病防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霍乱防治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霍乱防治第一人”。他在我国霍乱和流行病防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并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



高守一



求学医科,医人救国



1945年,高守一自愿放弃了去日本留学的机会,考入国立沈阳医学院(后与中国医科大学合并)。5年后,他顺利毕业并留校任细菌学系助教。



刚刚开始工作,高守一就下定决心:“在旧中国,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经常流行,给广大劳动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现在新中国成立了,我一定要在微生物学和防病工作上做出成绩,干一番事业,为人民健康做出贡献。”



1952年4月,高守一加入了东北防疫委员会反细菌战研究组的工作。经过潜心试验,他设计制作出了简易的菌种冷冻干燥装置,解决了难以长期保存菌种的问题。由于经济实用,这种菌种冷冻干燥装置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在很多实验室使用。



此后,为了预防医学事业发展,1954年,高守一接受组织安排,从中国医科大学调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流行病学研究所,进入霍乱研究室开始研究工作。



进修印度,接触霍乱



霍乱是因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霍乱肆虐严重时,每年全球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约数十万病例,死亡人数达数万例,但因为霍乱主要发生在欠发达地区,这个数据被大大低估了。



1959年6月,高守一作为中印两国交换学者,被派往在霍乱防治的实验室和病原学方面经验十分丰富的印度加尔各答国立卫生研究院进修。



1960年1月29日,高守一(前排最高者)在印度进修期间加尔各答植物园留影



苦心钻研半年多后,高守一发现,第Ⅳ组霍乱噬菌体可以鉴别霍乱弧菌的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菌株。这一鉴别方法得到了印度生化与实验医学研究所的的证实。后来,这项成果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1960年,高守一在印度的AllH&PH(全称:All India Institute of Hygiene & Public Health)微生物系实验室



临危受命,治理霍乱



1961年,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行开始后不久就波及到了中国,并在南部沿海地区迅速蔓延。



高守一临危受命,第一时间赶往疫区,进行我国首次副霍乱(现在统称为霍乱)病原鉴定和现场实验室工作。他和当地的防疫工作人员一同调查,深入疫区,把现场发现的问题带回实验室仔细研究。



在调查中,高守一应用第IV组噬菌体等方法很快确认了此次霍乱的病原为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而不是引发前六次世界大流行的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该发现同时也是本病自1961年从印度尼西亚传出后引发第七次世界大流行的最早证实之一。



据当年沿海疫区和高守一共事过的人们回忆,“(高守一)在这里从5月多一直到12月,没有中断,直到疫情处理完。天天在这里工作到晚上一点钟才走,我们没有车,不能送他,他自己走路回招待所,早上又走着来。他天天这样跑了几个月,下县城,在实验室做工作。用高尚这个词来形容高大夫一点都不过分。”



1964年,副霍乱在新疆地区暴发,疫情波及喀什、阿克苏地区和克孜勒苏自治州的十个县市,发病千余人。高守一亲自带队参与了新疆疫情的确诊、防治,一直坚持到了最后胜利。



1965年,高守一又组织队伍前往天津开展霍乱防治工作。经过全国大力防治,我国霍乱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1965年2月15日,霍乱实验诊断研究协作组留影,前排左2为高守一



参与疫情防控的同时,高守一将调查中获得的珍贵的菌株样品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分析,初步提出了两类菌株的观点——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存在流行株和非流行株两类菌株。



之后,高守一又对此进行了多年的科学验证工作,终于在1971年正式提出两类菌株的观点,并指出对流行株应按霍乱菌对待、对非流行株可按一般腹泻菌对待。这种区分方法不但提高了我国的防疫效果,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3年,高守一在全国副霍乱防治科研工作会议大会发言



多年来,高守一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国家的公共卫生防疫事业上,每当霍乱疫情暴发,他总是出现在第一现场,一次直到他病倒的当天上午,还在电话里叮嘱着工作的事情。他还通过办培训班,接待进修与现场指导等方式,为全国地方单位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防疫工作骨干。



高守一院士一生为人低调,淡泊名利,面对无数的赞誉与奖励,他平静地说:“为人民防病防治任务很重,攀登科学高峰永无止境,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职务意味着责任,荣誉仅仅是新的起点。”他的一生全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防疫事业,在中国霍乱防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全景科学家)